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会分享活动。

国际教育学院的周尧院长助理谈到,举办这个读书活动的初衷是因为读书是三大艺术形态里面(文学、绘画、音乐)最不需要门槛的,是让自己精神生活“充裕”起来最简单也最经济的方式就是看书,并且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一个更有inner peace和spiritual power的人。这学期每个月都会举行这样的读书会活动。

教学总监Stephen在读书会前给大家做教学培训
📷:覃旭
四月的必读书是这两本中选一本:
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系列中的一部
傅雷译本更是翻译界经典

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一一分享了自己结合生活和工作情况,对这两本书的读后感。《贝多芬传》这本书带给老师们的是贝多芬在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境中用信念和感恩浇灌出来的对生命和爱的赞歌。
贝多芬的肖像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旷野的光……
透过这幅肖像,仿佛能感受到这张脸庞的主人生来就刚毅顽强的性格,他的一生仿佛承受了极大的痛苦,而后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站了起来,有力地扼住命运地咽喉……

在此分享黎敏老师的一段《读贝多芬传》读后感:
高尚品德还是人性使然?
我不禁猜想,在逆境中始终坚持自己,在磨难中依旧前行。这是只有贝多芬这样的伟人才拥有的品质还是人的天性所使然?
因为生而为人,实在艰辛。但世界上仍然不乏像贝多芬,像史蒂芬霍金,像史铁生等一样的浪漫情怀的艺术文学巨匠或是眼里行驶着太阳银河系的科学家。抑或是,为儿女倾尽全力付出的母亲;无人照料却倔强成长的孤儿;经历生死别离的一般人;苦苦挣扎于尘世,最后还是重燃希望,砥砺前行的我们。
这绝不是只有伟人才有的愈合能力,只是我们在仰望别人的同时,忽略了我们自身也有蒙尘的光辉。因此我们需要时常回顾伟人的事迹,唤醒那似乎沉睡已久的内心深处的力量。
痛苦是一种必须,快乐只能是短暂,人生如此反复,由此走到尽头。
四月选读的第二本书是:
群体心理学先驱
100多年的书就已经洞察人性和群体心理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在1789年8月4日那个值得纪念的晚上,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他们如果是单独考虑这件事,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P19)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P19)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P23)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本书带给老师们的有对于群体性犯罪行为的反思和如何在群体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不随波逐流的思考。也有老师集合实际生活案例,将书中的理论生动地阐释清楚,并提出相关理论可以运用到课堂管理实践中来。

第一季读书分享会伴随着贝多芬的音乐到了尾声。老师们各个都畅抒己见,感叹有的书籍虽然写在一百多年前,直到现在也确实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思考的方向和精神力量的源泉。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个月的分享吧~
五月的必读书目是这两本中选一本:
抬头是月亮
脚下是六便士
精神与物质
你能作出什么抉择?

[法] 阿尔贝·加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荒诞派小说的代表作

📚📚📚
#ReadwithTF
看完老师们的书单,你们有什么好书推荐吗?留言让小编知道,让我们一起从书本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查看西财天府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官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Long press to follow us

感谢关注
Thanks for following us
联系&投稿请邮件
tfswufeinter@sina.com